“營改增”加重航運業負擔
2013-08-22 16:38:03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今年8月1日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在全國范圍內推開。然而,航運企業卻反映稅負不降反增。目前,不少航運企業正在研究如何才能適應新的稅收政策。與此同時,航運界也呼吁,國家調整相關政策或者對航運公司實行“營改增”補貼等。
航運企業:正在抓緊研究對策
“營改增”方案出臺以后,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先后采訪了多家航運企業。由于是新政,多數企業正在加緊研究如何適應相關措施。也有企業反映,繳稅額度比以前多了一些。
“‘營改增’對我們肯定會有影響,但是現在還不好說。”位于海南的水上運輸企業海峽股份有關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營改增”之后,和盈利水平相比怎么樣,如何抵扣,怎么才能爭取對企業有利的抵扣方式。財務部等幾個管理部門現在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現在都在摸索。
海峽股份有關人士稱,由于海南剛剛開展此項工作,他們對很多東西的理解還不是很清晰。特別是像他們這種,畢竟有那么多船。公司財務部和幾個部門正在進行研究,
中海海盛的有關人士同樣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目前正在進行測算。因為剛剛開始實施,到底該怎么應對,還很難說。天津海運的有關人士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不過,也有一些企業反映加重了負擔。“應該說沒有什么利好。對于交通企業,稅繳的還是多一些。”寧波海運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據中國航運景氣調查顯示,“營改增”后船舶運輸企業中,稅負增加的企業占43.62%,稅負明顯減少的僅占12.77%;港口企業中的這兩個比例分別是61.3%和9.68%;航運服務企業則分別是43.08%和7.69%。
船東協會:損失將非常嚴重
“現在問題很嚴重。航運業因為‘營改增’的損失將非常嚴重。”中國船東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守國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據記者了解,不久前,商務部曾經召開一次會議,參加者包括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的人士。在會議上,“營改增”對航運業的影響引發強烈質疑。
國內某大型遠洋運輸企業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航運企業的稅負增加,主要是由于國際運輸大部分成本費用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可抵扣的進項稅額很少。
該人士舉例,遠洋運輸船舶基本上是方便旗船舶,船舶購入時不走進口報關手續,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或海關專用繳款書。因此此環節增值稅不能進行抵扣。遠洋運輸船舶大部分時間在境外航行,船舶發生的相關成本費用大部分也在境外發生,而境外支出不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同時由于遠洋船舶(位置 評論 新聞)發生的費用不需進口報關,因此也無法取得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只有船舶在境內修理或購入燃油、備件、物料時方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而這只占很少一部分。
此外,隨著航運企業自有船舶的老化淘汰,自有船舶逐步減少,從境外期租一批船舶來補充運力,而期租船舶的租費成本無法取得增值稅專門發票,也不能進行抵扣。
上海船東協會有關負責人在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介紹相關情況時稱,“營改增”對航運企業增加的比例挺大。航運企業稅負增加接近三成。“營改增”之后,航運企業能得到進項發票的項目比較少,相當于實際增加了稅負。
深圳海運協會有關負責人回復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稱,目前國家推行的營改增政策實際更加重了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企業的稅負,航運所屬的服務行業所能抵扣的項目很少,原來3%的營業稅現在是6%-13%,沉重的稅負對原本慘淡經營的航運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貨代業:部分業務受重創
國際貨代物流業是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重要組成內容,自2012年1月1日開始在上海市率先試點,2012年7月31日經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批準,北京等8省市至12月底前完成新舊稅制轉換。
中國國際貨代協會的有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試點時,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國際貨運代理業稅負略有增長,征稅總體平穩。然而,在擴大至全國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的新稅政的調整財稅〔2013〕37號卻引起全行業的軒然大波。
據上述人士介紹,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在收到37號文之后,迅速召開企業座談會,征詢各省市協會會員反映,并書面報告商務部。
深圳海運協會有關人士稱,貨代業是航運輔助業,“營改增”對其是不公平的,這些公司在貨主、船東公司做中介,主要是吃個差價、傭金,它們給托運人開具運輸發票,這是增值稅發票。稅務部門按運費的6%收稅,但是這其實是船東公司的收入,船東公司又不能給它們開發票。
深圳海運協會稱,國際貨代業取消了差額納稅政策,由于上游國際運輸執行免稅和零稅率政策,國際貨代業沒有進項稅抵扣,如果全額征稅,絕大多數企業將出現嚴重虧損。
“貨代企業的收入只有運費的1%到2%左右。‘營改增’對貨代企業來說,不是增加20%或者30%,而是一分錢拿不到,還得去銀行借錢,給國家交稅。”張守國說。除了船舶公司受到一些不利影響外,影響更大的是貨代、無船承運人等。“如果現行政策不調整,按照增值稅的做法,他們就要倒閉。”
建議調整政策或實行補貼
由于“營改增”8月1日剛剛開始施行,現在雖然有問題暴露,但航運界人士預計,政策調整可能還要過一段時間,以便使問題暴露得充分些。
據媒體報道,受稅收改革政策影響,達飛、地中海、中海、中遠、長榮、三井等多家航運企業已經從8月1日開始向客戶加收6%增值稅及相應的附加稅費。
張守國認為,目前企業是在轉嫁成本,但是這容易造成客戶流失。在他看來,如果中國航運企業把成本往下游轉移,相關業務就可能會轉移到境外去了。不僅業務沒有了,國家也收不到這個稅。“我們認為,政策需要進行調整。不調整,這個行業就沒有了。”
不過,在前述上海船東協會有關負責人看來,國家政策估計暫時不會變。“就算發現一個問題,它也不可能馬上要變,還要觀察一段時間。”
“企業目前只能自己想辦法來消化,沒有其他好的應對辦法。”該人士稱,增值稅進項稅額開不出來,只能由企業多承擔些稅負。有的航運企業則想把增加的稅費轉移到貨主的身上?傊,企業各自想辦法解決。
在采訪中,深圳海運協會有關人士建議,對航運公司實行“營改增”補貼等措施,以減輕航運企業的負擔。此外,一些航運企業還呼吁,盡量簡化國際運輸服務執行零稅率的免抵稅等申報手續,以減少企業納稅成本。同時,建議制定境外非居民納稅人國際運輸服務免征增值稅的相關配套制度。